第264章 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-《明初: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此时,朱元璋听到他的话,顿时眉头一皱。

    哪怕后来张一凡在香山县各厂设立研发部来推进这个事情,朝廷这边,始终是没有动静。

    不过朱元璋这几年一直在关注儒家学说,也参考历史,对于中原王朝和番邦来说,更多倾向是朝贡体系,而不是武力征讨藩国,对藩国存在实际控制的那种。

    如果这个工具真能轻松加工炮筒内壁的话,朝廷打造火炮的速度就会加快不少了。

    张一凡见了,便总结说道:“……儿臣要做,自然是尽可能做好一点的蒸汽机出来,因此加工这个管壁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。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我得先把做蒸汽机的工具都做出来了才好!”

    朱元璋:“……”

    经过这些事情的打击,朱元璋才会有此一说。

    说到最后,他便严肃了一点,对张一凡说道:“……穷兵黩武,历史上可从来没有好下场的。你这么聪明,该是明白的啊?”

    但是,张一凡却不满足,还是坚持道:“父皇,不止是儿臣这边,还包括其他人发明出来的东西。朝廷有相关律法,百姓才能遵从啊!还有一点,如果外国偷学了去呢?所以儿臣觉得,这个事情还是省不下来的,最好用律法的方式来明确,这样说不定除了我张一凡之外,还有刘一凡,赵一凡什么的出来。”

    这个话,朱元璋自己都不敢说,朱标就更不用说了,结果这个女婿却敢这么说!

    说着,他又一指底下道:“目前来说,这个动力装置还只能是脚踩,靠得是人力。也可以利用水力,先用这个做出小一点的蒸汽机试试,等到以后,在用水力来驱动,能做出精度更高,也更大的蒸汽机。”

    张一凡听了,心中如此想着,便挥手对工匠说道:“伱们几个,给陛下示范下怎么用这台镗床!”

    张一凡听了,当即跟着他一起笑了起来,虽然有点绕口,但就是这么一回事。蒸汽机,就是提供动力的。

    以前西方是没有丝绸的,后来据说是一个传教士把蚕偷偷藏在拐杖的手柄中带了出去。当然,张一凡当初也没有去考证,只是听说。

    以朱元璋的雄才大略,又被张一凡多多少少都有影响,他一下就想到了其中的关键:那就是以前的中原王朝之所以是那样对付藩国的手段,就是因为大炮的射程不够!

    这么想着,朱元璋一下来了兴趣,便看着张一凡问道:“那你说,我们大明朝的大炮射程,能达多远?”

    有了镗床,基本上就能解决蒸汽机漏气的问题。或者说,蒸汽机漏气便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。当然,最好是再有橡胶加以密封,那样热效率会更高。没有橡胶的话,丝绸也能将就下。

    朱标:“……”

    此时,他就用模型给朱元璋和朱标讲解活塞这部分的能量效率问题。说实话,这其实并不难懂,类似的事情,生活中都常见。

    而朱标心中,却是暗道果然没有料错!

    听到这话,朱标当即呵呵笑道:“再以后,便是这蒸汽机驱动打造蒸汽机了?”

    历史上的蒸汽机发明,那是一步步改良出来的。从最原始的蒸汽机到瓦特改良后实用的蒸汽机,至少上百年的时间。

    可谁知,他的话还没说完,就被朱元璋打断道:“那也不行,只是这事儿不好处理,毕竟是他国,和他们讲道理去,一来一回都不知道要费多少时间!”

    专利这个事情,张一凡去香山县担任县令的时候,就已经提过。不过朱元璋忙,专利这种事情,以前朝廷并没有出面过,因此,就放着并没有处理。

    在朱元璋的脑海中,那都出了他的掌控了,该是没办法的!

    这样的念头,可能在他刚登基称帝的时候不会有。但是,他在称帝之后向倭国派出了使者,结果人家压根不给他面子,把使者都砍了。

    不过张一凡知道这个过程,当然不可能去复制蒸汽机发明的每个步骤,提前一步到位,至少关键部件都一起做出来,才是一个真正穿越人士会做的事情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