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5.第204章 变脸王(上)-《综武:我的熟练度面板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待到身上干些了,他缓缓收功,朝门外走去,“是谁啊?”

    “是我。”

    听到熟悉的声音,知道是经励科的张管事张班头,梁素兰才去开门,问道,“班头,打探得如何了?”

    这戏班子行当有“七行七科”之说,“七行”指的是“生旦净丑”等七个唱曲角色划分,而“七科”则是“剧装科”、“妆容科”等七个负责管理戏班子的人员组成。

    一个戏班子想要搭起来火起来,除了有一个能唱的角可不够,还得有“七科”的人负责管理运营戏班子。

    而眼前的班主兼职七科中的“经励科”,相当于后世的经纪人身份,也是班子的总管事。

    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,这个“将“,就是整个戏班的灵魂——总管事。

    这样一个人物,必须对梨园戏曲界的各种规矩行当门儿清,而且还要掌握市场需求,乃至各个邀戏的主家口味习惯。一丝一毫也马虎不得。

    从戏码安排来说,戏班安排什么戏文,戏班里的演员谁去什么角色,戏码演出的先后顺序,哪个倒二,哪个压轴,都由这位管事主持。至于派戏不许雷同,扮相不许重样,更是分内之事。遇到班中角色不足分配,管事人可推荐人选填补缺位,甚至可以自己临时赶场,叫“救场“。

    有这样的重任,管事就得有自己的绝活,一方面得充分了解班中角色员工的长处秉性,哪个擅长某戏,哪个性格最为贴合,以便分派戏码角色时,搭配得力,达到最佳效果;脑子里要记得近期的戏码单子安排,便于随时调节场次,还要兼顾调节角色出场频次,保证重点角色的出场得宜,劳逸平均,不会怨愤。

    除此以外,还要熟悉戏文历史,善于处理关系,防止出现“翻场“尴尬。比如头一个折子是《空城计》,下一个绝不能安排《回荆州》,只因历史事件前后倒置,被人耻笑外行,这叫派戏翻场。还有一种叫台上翻场,在演出途中,演员之间互相指责,或者对乐队失误进行批评,引起演出中断,这也是绝对不能允许的情况。

    除了内部事务,管事还要关注同地区的演出市场情况,了解其他戏班的派戏内容,以免重复冲突,引发戏班之间的矛盾。或者某班正演出重头戏,本班亦要派硬戏与之抗衡,以免同行竞争落败,影响生意。

    而就在他们得到邀请要去唱戏之后,这位张班主便马不停蹄地去找人,打听要听戏的人是喜好哪种风格的戏,是否有什么特别的规矩,自己也好准备准备。

    在这点上宁休做得周到些,知道阿大不善言辞,传达个消息尚可,但与人打交道却是不在行,就在阿大走了之后派人去告诉张班主,听说梁素兰的拿手好戏是《观音得道》,便上这么一出好戏足以,也无特殊要求,只要表演得好即可。

    张班主得到消息后,就跑了回来,告诉梁素兰这个消息,也好做准备。

    “晓得了。”

    梁素兰微微颔首,这《观音得道》的戏曲他唱了百八十回了,得心应手,决计不会出现什么差池。

    班主又以一口蜀地口音道,“那归元门是江湖中的大势力,既然如此吩咐,那定要照办,办好了才有赏钱,办不好怕是走不脱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距离宁休几人住的地方几里的一个巷子,有个神仙祠,而最近正好是神诞节日。

    每逢此节,城中各姓氏族,各自认领一落,悬挂一样套式的琉璃灯,琉璃灯中间设宝座,旁边列上瓶几案,插陈设,按布置华丽程度来分胜负,也设了点彩头,觉得谁家赢了便是得了神仙保佑,礼品却是不甚重要。

    白天的活动就是演戏,邀请些戏班子,报酬不少,还有自行组织的队伍进行表演,只不过只占少数。那梁素兰的川剧班子也是因此赶来,之前的几场表演不过是开胃小菜,今日的表演才是大头。

    入夜各灯就有参差高下之分了。在瓶之间插了蜡烛,起名叫“照”。

    色明艳,光影流离,宝鼎中暗香浮动,璀璨仿佛龙宫里开起了夜宴。管事的人们,或吹奏笙箫,欢歌唱闹,或是煮了茗茶,围聚清谈。看热闹的人密集如蚁,屋檐下只得都设了栏杆,以作界限,防止伤着人。

    躬逢盛会,宁休等人哪有不去的道理。宁休得知后跟李锦儿大事渲染,称赞了一番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