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,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。评审专家们纷纷点头,脸上露出赞许的神色。 接下来是提问环节。一位来自日本的评审专家问道:“苏尔玛女士,‘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’成员众多,文化背景差异巨大,你们是如何协调不同国家匠人之间的利益和创意分歧的?” 苏尔玛回答:“我们的原则是‘尊重、平等、共赢’。每个成员都有平等的发言权,重大决策通过投票决定。在创意上,我们鼓励差异,因为差异本身就是文化的魅力。比如开发‘丝路共融’系列服装时,意大利的设计师想要用提花技术体现奢华感,而非洲的匠人则希望保留手工刺绣的质朴,我们最终的方案是将两者结合,既有提花的精致,又有刺绣的温度。在利益分配上,我们会根据每款产品中不同产地桑丝、不同匠人技艺的贡献度,制定公平的分成比例,确保每个人的付出都能得到回报。” 另一位来自巴西的评审专家问道:“你们如何确保‘全球混种桑苗’的推广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?” 周明远站起身,接过话筒回答:“这是我们非常重视的问题。在推广‘全球混种桑苗’之前,我们会联合当地的农业部门和环保组织,对目标地区的土壤、气候、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评估。我们培育的‘全球混种桑苗’,是在充分利用本土桑苗优良基因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,具有很强的本土化适应性,不会成为入侵物种。同时,我们还会指导当地匠人采用生态种植方法,比如用蚕砂做有机肥料,用植物提取物做天然杀虫剂,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,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。” 卡米拉补充道:“我们还在‘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’内部设立了‘生态保护基金’,资金来自部分产品的销售利润,用于支持各地桑园的生态修复和环保项目。比如在非洲沙漠地区,我们用这笔基金种植耐旱桑苗,防治土地沙漠化;在斐济海岛,我们用它来清理海滩上的塑料垃圾,保护海洋生态。” 评审专家们的提问一个接一个,苏尔玛、卡米拉、周明远都一一耐心作答。整个答辩过程持续了两个多小时,会议室里的气氛始终热烈而友好。 当天傍晚,评审结果正式公布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安娜女士走上台,面带微笑地宣布:“经过评审委员会的充分讨论和投票,我们一致决定,将‘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’列入‘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’!” 会议室里瞬间沸腾了,苏尔玛和卡米拉紧紧拥抱在一起,眼里含着激动的泪水。周明远拿出手机,立刻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远在世界各地的协作伙伴。很快,手机屏幕上就弹出了无数条消息——奥莉娅发来肯尼亚桑园的照片,配文“我们成功了!”;莱拉发来一段视频,斐济的孩子们举着“碧海桑丝”方巾欢呼雀跃;***爷爷则发来一条语音,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说:“苏尔玛,我们草原的桑丝,现在是全人类的宝贝了!” 安娜女士走到苏尔玛身边,为她颁发了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”证书:“苏尔玛女士,恭喜你们。‘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’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,它证明了不同文化之间可以通过协作实现共赢,也证明了传统技艺可以在创新中焕发新的生命力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力支持你们的工作,希望你们能继续织好这条连接全球的桑蚕丝路。” 苏尔玛接过证书,证书上的金色印章在灯光下闪闪发光。她看着在场的评审专家和工作人员,又想起了远在各地的伙伴们,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和希望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