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五九章 大清剿-《我成了仁宗之子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3/3)页
    “王相,战争的结束并不是指占领城池,战争的收尾工作在整个战争中,要比打战本身更重要。”
    “王相的意思朕明白,随军的内阁先查录军功吧,随时与汴梁沟通,内阁尽快拟定出犒赏方案来,让诸位将领安心……”
    “对于朕而言,这场战争并未结束,或者说仅仅只是开始。后续的战事,甚至比大战本身更重要。”
    有些事例没法讲明白。后世有无数所谓占领和战争结束的实例,这也是赵曦一直强调战争以消灭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原因。
    收复燕云,并不是将燕云置于长久的动荡不安中,既然收复,就是要让燕云像大宋境内一样的平和。
    赵曦不想做半拉子事,也没脸接受一个半拉子的大胜。
    燕云安靖,才是收复燕云战争的结束。
    如今,北辽各部落势力的首领,实际猎杀的不足三成。
    别说皇族和后族,就是战兵在五万以上的大部落势力,至今仍不能确定是否歼灭。
    所谓的战略目标,根本就没有达到!
    “着令全军,城池周边百里以内,全数交于战车兵、火枪队清剿!”
    “各城池周边百里到三百里之间,由番骑队清剿,三百里以外的地区,交于辅助番骑以及招募番骑清剿。”
    “同时,告知全军,朝廷随即拟定犒赏方案,在犒赏军功时,将不分军种,不分身份,一切以军功为参考。”
    “对于辅助番骑和招募番骑的草场犒赏,在燕云范围内的战功,等同于随后进军草原的战功,也同样会以草场犒赏。”
    “另外,昭告天下,燕云范围内的百姓,凡报告北辽各方势力大军踪迹者,朝廷将以战功赏赐,优先折算粮食和钱币!”
    北辽各方势力之所以可以逃脱大宋军伍的清剿,无非是依仗整个燕云的地域广大,依仗着他们对地形的熟悉。
    很好!
    那朝廷就把比他们更熟悉地形的百姓利用起来……
    以原本北辽的财务状况而言,大宋朝廷的犒赏会让人动心的。
    用后世的话,赵曦要将那些北辽溃兵、逃兵置于汪洋的人民战争中。
    王安石还想说什么,但是很明显其他阁老似乎都赞同官家的意见。所以,他就只能先看看了,毕竟对于战争,他不熟悉。
    用不着等多久,各路派出去清剿的奏报,就让王安石明白了官家言之有理。
    在清剿范围逐渐扩大后,清剿队伍自然就不再集中。
    在中军进驻析津府第十日,接到了第一个让人很不舒心的奏报:一个五百人的清剿骑兵队,出发三日后无音讯,最后找到的却是五百具尸体。
    而大宋装备的强弩、短枪,以及大宋军卒的单兵装备,一律被带走了。
    “官家,大规模队伍清剿,覆盖范围有限,而小队清剿很容易再次发生此类伤亡…~”
    即便是在双方的骑兵对战中,大宋也没有出现过五百番骑整队被歼灭的情形…~
    关键是这样的的歼灭,导致了大宋军备的丢失外漏,这很严重。
    “还是协同清剿吧!看来朕单纯考虑战车兵和骑兵的机动性有些片面了。”
    “着令负责清剿的番骑队,每队出征时,必须有战车随同,不得少于每百人队一辆战车的配置!”
    本来以为,以骑兵的机动性优势,可以在短时间内清剿最大范围的区域…~疏忽了。
    赵曦也是着急了。
    从目前情况判断,耶律洪基应该是已经逃出燕山。
    对于赵曦而言,不能歼灭北辽君王,这一战还真的不能算结束。
    自己还是受王安石的影响了,真的觉得离开朝堂很久了。
      
    第(3/3)页